首页--> 书画课堂--> -->正文
楷书鉴赏
发布时间:2014-06-16 17:22:19

第五章             楷书鉴赏

 

第一节   楷书概述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一种书体,一说楷书与隶书、草书很可能是在同一时间出现的,它并不是对隶书的改造,更可能是与其他诸体相互影响而发展,最迟在汉末至东晋,楷书已经较为成熟,到了隋唐,楷书已经成为规范的官方书体。楷书因为笔画精细,笔法细腻,笔势生动,结构谨严,形体方正,合乎法度,笔法也更为规范标准,可做楷模故称楷书。历代楷书大师有钟繇、东晋二王、唐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元赵孟頫等。

根据广为认可的用笔和结体特点,楷书大致分为魏碑与唐楷两大类。

“魏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统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北朝的碑刻最具艺术代表性,因此,书法史上通常以“魏碑”来定义这一时期的石刻书法。魏碑在书法意趣上具有两汉篆隶的特点,风格拙朴,用笔姿态活泼潇散、自由灵动,虽不及唐楷法度森严,但胜在奇肆率意。魏碑作品包含摩崖、碑刻、造像、墓志等诸多形式。其中的代表作品有《张猛龙碑》《张玄墓志》《龙门二十品》等。

唐楷是指以唐代楷书大家书作为代表的楷书作品,其特点是用笔规范、典雅,结体端庄、点画严谨。唐楷书法家及作品不胜枚举,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以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勤礼碑》、柳公权的《神策军碑》等为代表,也是历来学习楷书的取法范本。

 

 

第二节 虞世南楷书《孔子庙堂碑》鉴赏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从顾野王为师,文章学徐陵。前半生历南朝陈和隋代,入唐已是老年,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又是唐太宗的书法老师。唐太宗写斜钩总写不好,一次他写“戬”字,就空下了“戈”字让虞世南补书,魏征见后说,只有“戈”字逼真王书,太宗听了非常感慨。虞世南一生谨守二王尺度,不敢失坠或越雷池一步,只是在二王书法基础上,力求上进。书法师承僧智永,专心不懈,妙得其体,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传统。史称其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其书圆融遒丽,外柔内刚。传世碑帖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等。  

 

图为《孔子庙堂碑》(局部)

 

《孔子庙堂碑》为唐代虞世南69岁时书。此碑又称《夫子庙堂碑》,计三十五行,行六字,唐武德九年(626)立碑。此碑用笔圆腴秀润,内涵筋骨,笔势舒展,不失规矩,有风神凝远之致,历来得到很高评价。刘熙载《书概》云:“永兴书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明代冯班《钝吟书要》云:“此碑全是王(羲之)法最可师。”清代蒋衡《拙存堂题跋》说“此碑圆劲润秀,内含刚柔,与永师千文故是渊源吻合。”据传立碑之后,车马集碑下,捶拓无虚日。不久碑即毁,后相王李旦重刻并增书碑额,又毁,所以唐刻拓本至今罕见。现存此碑有两种重刻本:一在陕西西安碑林,宋初王彦超刻,世称“陕本”,或“西庙堂本;一在山东城武,元代刻,称“城武本”或“东庙堂本”。前者字较肥,后者较瘦

 

 

 

 

 

 

 

 

 

 

 

第三节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鉴赏

 

图为《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欧阳询(557641年),唐代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其余三人为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欧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欧阳询少年时就博览古今,读书数行同尽,尤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传世碑帖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黄甫君碑》、《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等。

《九成宫醴泉铭》为楷书名碑,碑文记载唐太宗在其行宫——九成宫避暑之事,由魏征撰文,贞观六年(632)四月镌立。正书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碑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六字。

此碑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浑厚沉劲,意态饱满,风骨内柔,神明外朗。欧体取隶法,如撇、捺时用圆笔,生动而稳健;弯勾时用转法,曲圆较长,溶隶于楷。端庄整齐而不板滞,方正浑穆而不局促;气度森严,凝重沉稳。点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而稳健。其字形偏于修长,行笔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尤其在划末重收,笔至划尾便稳稳提起。整个碑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张怀瓘《书断》称其书“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又称 “真行之书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奇跳骏,不避危险。”

 

 

 

 

 

 

 

 

 

 

 

 

 

第四节 褚遂良楷书《阴符经》、《雁塔圣教序》鉴赏

 

图为《阴符经》(局部)

 

 

此碑刻有两种,均为越州石氏刻。后《停云馆帖》翻刻之。一种为小楷,23行,每行24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奉书。清·翁方纲审定为真迹,但甚可疑。衔名下有“奉旨写”,年月下又有“奉旨造”, “奉旨”二字重复,褚遂良决不出此误。此帖字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此帖不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体极其相似,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笔法,自然古朴。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永徽四年(653)刻,凡二石,分别嵌于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南门东西两侧龛间,西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褚遂良书,楷书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东为《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太子李治撰,褚遂良书。楷书二十四行,行四十字。

 

图为《雁塔圣教序》(局部)(拓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碑是褚五十八岁时书,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故张怀瓘赞曰:“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此碑由当时名刻手万文韶刻,精细入微,兼得褚书形神。碑文瘦劲俏丽,笔力劲键,波势自然;融隶入楷,端雅古拙;中宫收紧,结体舒展;章法疏朗,金生玉润;韵追逸少,法为褚法。明代王世贞评曰:“褚登善《圣教序记》,婉媚遒逸,波拂如铁线。”明代赵崡评曰:“书法遒健,然用笔轻细。”此二碑与同州圣教序同为褚书,虽有小异,但相去未远,均为书林精品。此碑“记”中两个“治”字,为避高宗讳,缺末笔。

 

 

 

 

第五节 颜真卿楷书《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鉴赏

 

图为《颜勤礼碑》(局部)

 

 

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彦君神通》,大历十四年(779)刻。1922年十月在长安旧藩库基中出土,曾孙彦真卿撰并书。碑四面刻,存两面及一侧。阳19行,阴20行,行38字;左侧5.每行37字。 此碑文字笔力刚健、整肃、雄厚,标志着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已进入了完全成熟的后期。此后的作品有六十三岁写的《麻姑仙坛记》(大字)和《大唐中兴颂》,六十四岁写的《宋璟碑》与《八关斋报德记》,六十八岁写的《李玄静先生碑》,七十二岁写的《郭家庙碑》和《颜家庙碑》等等,可以看出“颜体”日臻完美的发展过程。以后不断出土,宋·欧阳修《集古录》和赵明诚《金石录》著录。此碑为颜真卿60岁时所书,说明颜氏书法艺术已进入完全成熟之后期。由于出土很晚,字口如新,较好的保存了颜书的原来面貌,故受到世人的重视,成为学习颜体的最好范本之一,原碑现存西安碑林。 

《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河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大历六年(771)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二十二山里顶,现存者为明·朱祐滨重刻。传世有大中小三种。但原石均佚,仅见刻本。大字本楷书,字径一寸五六分,书法严整。

此碑楷书庄严雄秀,结构端庄浑朴,用笔沉着有力,有雍容大度的气概,是“颜体”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之精品,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基本完善,不但结体紧凑,开张一任自然,而且在笔画上也从光亮规整向屋漏痕的意趣迈进了。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这是他书法艺术返朴归真的阶段。

 

 

图为《麻姑仙坛记》(局部)

 

 

 

 

 

 

第六节  柳公权楷书《神策军碑》《玄秘塔碑》鉴赏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中进士,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工部侍郎、太子少师。工正、行书。曾于西明寺书《金刚经碑》,备钟、王、欧、虞、褚、陆之体,成著名之作。穆宗曾召见,对他说:“朕尝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又问他如何用笔最好,他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听了知道此语双关,即讲的是写字,又有笔谏的含义。当时公卿士臣碑版,若不得公权手笔,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另备资财,专求柳书。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令公权补提殿壁,字径五寸,帝视之叹曰:“钟、王复生,无以加也。”柳公权师法颜真卿,但别开生面,自成“柳体”,与颜并誉为晚唐大家,世称“颜筋柳骨”,影响巨大。今传世书迹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碑》《冯宿碑》《李晟碑》《兰亭诗帖》和《送梨帖》等。

 

图为《神策军碑》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立,崔铉撰文,为柳六十六岁时书,较柳公权《玄秘塔碑》更为精练苍劲。“颜筋柳骨”,这里的“筋”与“骨”均是比喻,所谓“骨”,一则说明柳字笔画瘦硬,二则说明柳书具有“骨鲠气刚,耿介特立”(项穆)的风神。此碑是存世柳书中字较大者,与其它柳书比较更有端庄缜密,气象雍容之感。岑宗旦《书评》曰:“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

神策军在唐代原为戍边军队,后为皇帝卫队,分左右两军。此碑立在神策左军驻地,因是禁地,不易锤拓,故流传很少。此碑拓本,曾著录于赵明诚《金石录》,分装两侧;现在传世的这本是上册孤本。此碑书法劲键,笔画圆厚,较骨力见长的《玄秘塔碑》更为圆劲饱满,碑字虽有少数损泐,但较柳书其他碑刻更为可贵。

 

图为《玄秘塔碑》(局部)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裴休撰文,邵建和、邵建初镌字。唐会昌元年(841)十二月立。碑文计二十八行,行五十。《玄秘塔碑》(装休撰文)是柳六十四岁时书,由此可看出他学颜出欧,别构新意。王世贞云:“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媲美。书家谓惊鸿避弋,饥鹰下韝,不足喻其驾意。”颜、柳结体用笔差别显然,颜书平和,柳书险劲,然都不失端庄沉着之态。故历来学大楷的人,往往以此碑和欧书《九成宫碑》、颜书《多宝塔碑》为入门典范。

 

      

 

第七节 魏碑书法作品鉴赏《张猛龙碑》、《张迁碑》、

《张玄墓志》、《石门铭》

 

图为《张猛龙碑》(局部)

 

 

此碑于立正光三年(522)正月廿三日。内容为张猛龙颂德,额楷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计十二字,故又称《张猛龙清颂碑》。

《金石萃编》载:“碑高八尺四寸,宽三尺七寸,字共二十六行,满行四十六字。书法清劲耸拔,顿宕激昂,已开欧虞之门户。”其用笔、结体严谨,笔画斩钉截铁,系纯用方笔所致,但有表现出纵逸的风味。其字结构绵密雄强,有龙门造像记的峻利而无其质直,有元氏墓志的精严而富于变化,格调高古而韵趣横生,在北碑之中确是融各方面优点的集成之碑。此碑一方面如清代包世臣所言:“雄则生气勃发,故能茂;强则神理完足,故能密”;另一方面又可看出碑书常在严整中时出险峭之笔,富于变化。特别是他的碑额、碑阳、碑阴书法有各不相同:碑额书雄宕奇伟,碑阴书则恣肆不拘,两相辉映,为魏碑书体之精品,历来评价极高。杨守敬谓:“《张猛龙碑》整炼方折,碑阴则流宕奇特。”康有为将它尊为“正体变态之宗”,并把它列为“精品上”,谓其“结构为书家之至,而短长俯仰,各随其体”,“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近人沈曾植评:“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钟繇、梁鹄胜境,而终幅不杂一分笔,与北魏他刻纵意书写者不同。书人名氏虽湮,度其下笔之时,固自有斟酌古今意度。……碑字大小略疏,当于大处观其轩豁,小处识其沉至。”此碑原石今在山东曲阜孔庙。

 

图为《张迁碑》(局部)

 

《张迁碑》全称《毂城长荡阴令张迁表颂》,东汉中平三年(186)立,明初出土。碑文隶书,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额篆书阳刻二行共十二字:“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此碑书法多用方笔,笔画端正,结体取势平直饱满严密,笔致朴质古拙,遒劲灵动,多有变化。碑阴字较完好,笔意雄健酣畅,较之碑阳字灵秀可爱。《张迁碑》结体方严高古,宽舒茂密;用笔以方为主,笔致多变化,朴厚中有雄秀之气。碑阴隶书尤为明显,意态雄健而古朴,为汉隶中多用方笔的典型。历来评价较高,明王世贞评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如清代杨守敬《平碑记》认为:“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此碑最早明拓本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以故宫博物院藏本最佳,称“东里润色本”。此碑原在山东省东平县城内,现存泰山岱庙。

 

图为《张玄墓志》(局部)

  

 

《张玄墓志》,也称《张黑女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张府君墓志》。北魏普泰元年(531)刻,原石久佚,清朝道光(18211850)初何绍基觅得此墓志旧拓本,始大著于世。剪裱本,凡十二页,每页四行,满行八字,为传世孤本。

此碑艺术性极高,也是北魏晚期作品,在魏碑中出类拔萃,面貌独具,蜚誉书坛。书法峻宕朴茂,结体扁方,风格秀丽俊美,用笔以侧锋取妍,笔势潇洒,有分隶遗意。用笔、结字、风神等方面皆有独到之处。笔法方圆并用,笔毫能辅能提,尤以能多提笔为北碑中少见。结字以偏为主,随字势需要亦能变化,峻利、潇洒、雄健、秀逸,无不具备。且具含蓄之致,取得了高雅耐看的效果。 何绍基曾跋:“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遵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包世臣曾跋:“骏利如《隽修罗》,圆折如《朱君山》,舒朗如《张猛龙》,静密如《敬显隽》。”康有为视其为“质峻偏宕之宗,又说:“如骇马越涧,偏面骄嘶。

 

图为《石门铭》(局部)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铭文刻在陕西褒城石门东壁摩崖上,损泐较少。碑刻署年为“魏永平二年太岁乙丑”(509)。铭高七尺四寸,宽九尺二寸;字共二十八行,满行二十二字。书法清劲超逸,所谓“不食人间烟火”者。 此铭则刻有“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书”,石师河南郡阳县武阿仁凿字”。

此铭书字较大,笔画圆浑劲健,结字、布白不拘方整匀齐,就摩崖石势随意书写、凿刻,笔画长短、字形大小、行间字距,均布置极为自然。由于魏碑书法大多用笔方峻,此铭方圆兼施,操纵自如,尤显独特。浑穆沉实,自然超脱,有飘逸飞动之势,格调甚高。康有为将其列为“神品。并说:“《石门铭》为飞逸浑穆之宗,《郑文公》、《瘗鹤铭》辅之。”此本为淡墨拓,拓字清晰,且较《金石萃编》所收多数十字。

 

 

第九节 小楷书法作品鉴赏  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

 

图为《宣示表》(局部)

 

 

《宣示表》是钟繇小楷法帖代表作品之一,原迹已佚。现在流传的刻本传为王羲之所临。此帖除朴厚、茂密之外,同其《戎路表》、《荐季直表》等帖比较,体式较为规整,法度更加严密,带有较多的晋以后书法风格,当为晋人的临写所致。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宋徽宗鉴于《淳化阁帖》原版断裂,且标题多误,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龙大渊等摹刻于太清楼。此丛帖选择审慎,刻工精良,远胜《淳化阁》,故书法艺术价值更高。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为《荐季直表》(局部)

 

 

《荐季直表》全称《荐关内侯季直表》。字共十八行,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此帖纸墨奇古,笔法深沉,由于它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故得到书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此帖画笔,结字都极其自然,章法错落。梁武帝等所说“云鹤游天”,“群鹤戏海以及“行间茂密等于此帖表现最为鲜明。如陆行直所说:“繇《荐季直表》高估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王世贞认为,在此帖显示之后,“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帖)。”

墨迹本明朝时曾藏华夏《真赏斋》中,清末归裴氏《壮陶阁》,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后辗转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幸有一照片留存(见附图)。明代刻入《真赏斋贴》,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首。

钟繇的“钟体”,同王羲之的“王体”是我国书法史上两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影响极其深远。

 

 

 

 

 

 

(附图)

 

 

 

 

 

第九节             赵孟頫楷书《汲黯传》鉴赏

 

 

赵孟頫(1254-1322),元代杰出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别号欧波,水精宫道人等。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被遇五朝,官居一品,死后封魏国公,谥号“文敏”。他精于书法,是元初书坛托古改制的主将。主张作品要有“古意”,提倡直接取资晋唐诸大家,为此广泛涉猎古代法书名迹,刻苦临学。赵孟頫传世书法作品极为丰富,存世墨迹大都有楷行草书,篆书多见于所书碑额,分隶则极为罕见。代表作品有行楷书《胆巴脾》,大楷书《仇锷墓志》《大洞玉经》,行书《洛神赋》《酒德颂》《前后赤壁赋》,大行书《烟江叠嶂诗》,草书《千字文》等。

 

图为《汲黯传》

(局部)

 

《汲黯传》深得唐人遗风笔意,其书落笔迅捷,从容不迫,一气呵成,而无一笔失度。其字体宽和雍容,风骨秀逸,平和简静,有轻裘带之风。用笔上,提按使转,方圆兼施,还十分讲究笔画间的粗细和累重变化,极富有节奏感。在结体上,法度严谨,挺秀润健,十分讲究字的揖让,图求顾盼有情,寓丽于苍劲之中。后题“延祐七年(1320)九月十三日吴兴赵孟頫手抄传此于松雪斋。此刻有唐人之遗风,余仿佛得其笔意如此。”明藏项元汴家,清归冯誉骥,后人裴景福壮陶阁。清冯源深云:“松雪(赵孟頫)祖述“二王”,此书独仿率更(欧阳询),评者谓为公书变体。不知率更初学逸少(王羲之),渐趋为险峻,松雪从欧褚(遂良)入手,后乃专师山阴(王羲之),其源流本一。况此书为峻,虽具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乃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则犹是公本来面目也。”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引自《书林藻鉴》),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第十节 文徵明《莲社十八贤图记》鉴赏


图为《莲社十八贤图记》(局部)


 

 

 文徵明《莲社十八贤图记》,此书共八十五行,一千三百八十八字。各行字数多少不等,行间及上下两端均有墨线为界。款为“嘉靖庚寅四月既望书于玉兰堂,徵明”。这篇文章是北宋时李冲元所作。文徵明曾在60岁那年以端恭小楷书写过一篇,而这篇行楷小字则是他71岁时的墨迹。本篇气度不凡,精美而潇洒,千余字的长篇巨制不仅一气呵成,而且带有疏阔淡远的韵味,是文氏行草小字中的上品佳作。全篇字虽小,但用笔、结体纤毫不乱,尤其是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字,文徵明依然使其字内布白朗朗,显示了非凡的功力。

版权所有:西安文理学院中国书画艺术研修中心

联系电话:029-88829261